本系列文章提炼与思考源于吴晓隆老师的系列课程
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ep24211
视觉语言
为什么看不懂一张照片?
看懂与看不懂是无法定义的,需要做的是感受照片:感受作者的表达,产生自己的感受。就像 Roland Barthes 的一篇论文叫做 “The Death of the Author”,一张照片应当是有开放性的,读者对照片享有解释权,因此照片是不存在过度解读的。
第一点,由于看一张照片要结合照片的语境,这包括很多种背景:时代、社会文化等等,因而导致无法理解作品。以 Magnum Photos 前社长 Martin Parr 的在作品集“The Last Restor”,中的第一张作品为例。
Martin Parr 的个人网站
https://www.martinparr.com/
当我们没有背景中对餐厅,对此处人们生活方式的背景知识时,就无法很难到作品中这对夫妇貌合神离的感觉和照片中人物的细节。同时,也就无法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二点,摄影是一门视觉语言由于缺乏对于这种语言的训练,不知道怎么样通过视觉语言去呈现艺术,也会导致难以感受作品。
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
既然要看懂照片就要学习视觉语言,也就引出了对于学习知识的分类,有一种学习的分类方式将知识分为方式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当然类似的分类还有很多,例如:unconscious knowledge…… 但是,核心都是将知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强调理解其中的内在逻辑,例如:物理、数学、写代码。另一种就是,强调模仿与感受。语言就是一种 ,还有例如:游泳,书法等等。区别于物理、数学,这些东西需要反复的训练和练习才能够掌握。而摄影或者说视觉语言就需要去不断的看与模仿,需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
照片的本质
就想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一样,大多数时候在目前这个时间点我们看到的都是数字照片也就是 image 是一个图像,而photo才是真的一张照片,它是需要冲洗出来,成为一个实体被展示,”Kodachrome”这部电影中主角就讲数码照片形容为”dust”。
而照片的本质或者需要传达的信息,需要介质去承载,被印刷成大小不一的照片,印刷方式、尺寸大小、照片的材质,细节等都会影响作者的传达,从而让我们在手机上看到的东西难以还原作者的表达。
例如,Alec Soth 《沉眠于密西西比河畔》中的作品,如果能够按照作者的意思去选择合适的尺寸冲印展示这张照片,我们就能够很轻松捕捉到飞机上的蜘蛛网,就能够联想到也许这个飞机是这个男人小时候的玩具,也许是这架飞机代表着这个男人逝去的梦…… 因此,照片不仅仅是一个个像素,还需要介质去正确地承载作者的思想。
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 Charles, Vasa, MN, 2002
Alec Soth 个人网站
https://alecsoth.com/photography/
同时,不同的屏幕与观看设备终究只在人眼上又加了一层代理而已,会导致作者的原作在不同色彩空间的转换与展示中被破坏。
如果在一个摄影展上看到一张照片,在特定的空间下和顺序安排下,也能激发许多对照片的思考。最后,因此一张照片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看到,在数字传递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缺失,在视觉、色彩、展示空间、展示顺序等等。
书籍推荐 – 《摄影小史》
一些建议
1.从零思考。不要被已有的审美与风格所束缚,尝试去欣赏各种题材的摄影作品。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能够带来简答的视觉刺激,更重要的是在观赏时,一种平和、舒缓地享受。
2.放下理性,用感受去思考。一定程度地放下那些逻辑性的思考,不要把摄影作为写代码一般,不断地关注公式化的参数、构图、调色等等。多去欣赏原作、看美术展,不断地体会,从而像学习语言一般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对于摄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