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机
1.1 曝光参数
无论是数码相机还是胶片相机决定曝光的只有光圈、快门、感光度三个要素。
1.1.1 光圈、快门、感光度
一幅照片的本质就是,记录下一段时间内一个范围内的光。目前,常见的微单和单反都是数码相机,都是将现实世界中的连续的模拟量,抽样后存储为离散的数字量。当一台相机被生产出来后,它的感光元件CMOS可以说就是不变的,而如何控制这些被采集的光便是影响你照片样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光圈、快门、感光度三个决定性参数来控制光。
(1) 光圈(Aperture)
也就是在“小孔成像”中孔的大小,孔越大,意味着进光量越大,同时每一个CMOS上每一个像素点由于小孔变大而接受的光线的数量越多,也就会融合更多的光线而变得杂乱模糊,从而达到背景虚化的效果。
1、光圈越大,画面越亮;光圈越小,画面越暗。
2、光圈越大,景深越浅,背景越虚化;光圈越小,景深越深,背景越锐利。
(2) 快门(Shutter)
因为相机是对现实中光的采样,快门决定了光的采样总时间,快门时间越长进入的光线越多,同时由于世界时时刻刻在变化,物体在运动,所以时间越长各个时间物体就会产生重影映射在同一幅画面上,也就是会造成一种叠加的效果,因此亮的地方不断叠加超过了CMOS能够记录的最大亮度值就会造成死白。对于一般手持摄影来说,如果快门太慢,就会出现图片重影而迷糊,因此推荐一个常说的“安全快门”,就是1/焦距。
1、快门越快,画面越暗;快门越慢,画面越亮。
2、快门越快,画面越能定格一个瞬间,例如:捕捉运动瞬间;快门越慢,画面越是记录多个瞬间合在一起,例如:多张水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静止或者丝绸妆的水面。
(3) 感光度(ISO)
光打在CMOS上,CMOS如何记录光呢,肯定是记录下光作为波最重要的一些属性,频率、幅度等等。也就是会把一个光转化为一个数值存储起来,由于一个像素会记录一段真实的光,例如:[1, 2, 3, 4]。而增大感光度就像是给转化系统中加了一个放大器或者说调节了增益,把光强数值放大,放大为[10, 20, 30, 40]。在放大有用信号的同时,也放大了噪声,导致图像充满噪点。一般来说,越好的相机宽容度越高,也就是可以只放大信号的同时,能够抑制噪声的放大。感光度这个参数,常常就是用来牺牲的,例如在晚上拍摄一个远处的人运动的瞬间,由于快门不能快,光圈也不能开大,这时只能牺牲感光度,调节感光度更像是一个无奈之举。
1、感光度越高,画面越亮,噪点越多;感光度越低,画面越暗,噪点越少。
1.1.2 测光
由于相机的宽容度有限,也就是记录最亮和最暗的值范围有限,而有时我们拍摄的画面最亮与最暗的地方差距过大,会出现死黑或者死白。所以以哪里的光源作为一个基准来成为画面中最亮的光或者最亮的光,选择一段亮度值去记录,放弃其它范围。因此,你可以手动选择测光的地方,来保证画面的主体能够落入相机记录的亮度范围。
颜色是一种偏主观的参数,是不存在的,真正客观的是光的波动性中的参数,例如:频率、幅度。相机在色彩和亮度上做的就是不断地贴近人类看到的色彩。
1.1.3 曝光补偿(EV,Exposure Value)
光的亮度,放在颜色上就是色彩的灰度,黑还是白,相机需要去区分黑白或者有多亮,就需要一个基准值,这个值就是反射18%光的灰色,十八度灰。在我们想要拍雪时,由于相机是完全客观的,经过相机的正常曝光雪就会发灰,所以我们需要去手动调节曝光补偿,让雪边白,也就是亮度增加,其实是一种类似过曝。而我们人看到雪这么白,只是因为人不是完全客观的,我们对于各种颜色的敏感度,不是一条简单的曲线能够形容。
不过,曝光补偿也是相机通过三大要素去控制,只是相当于相机调节了自己的基准灰度值,去继续维持正常曝光。
1.1.4 白平衡(WB,White Balance)
理解白平衡最重要的点是理解:相机捕捉到的光是一束光线打到被摄物体反射回镜头的光。原本的光是不同的可能是偏暖色,可能偏冷色,也就是色温的高低不同。导致相机捕捉到的光也有偏差,如果我们想恢复物体原本的颜色,也就是原本的色彩,就需要调节白平衡。
关于色彩、白平衡更详细的细节,可以看看这篇知乎文章:色温、白平衡与色彩恒常性
1.2 相机档位
A档(Aperture Mode),也就是光圈优先,也就是摄影师可以直接专注于控制景深。通过设定光圈大小,其它参数由相机自己决定从而维持曝光正常,这也是日常来说用的最多的一个档位。
S档(Shutter Mode),也就是快门优先和A档类似。
P档(Programmed Auto),也就是程序自动模式,摄影师不需要控制光圈、快门,相机会自动计算保持曝光正常,在这个档位下我们主要调节曝光补偿,来修正曝光。其实,和A、S档没啥区别,可以调节所有参数。
Auto档(Auto Mode),全自动挡,摄影师无法调节光圈、快门、ISO等参数,全部由相机控制。
二、镜头
2.1 成像相关参数
以下两个是和画面最为相关的参数:
2.1.1 焦段:分为变焦镜头和定焦镜头。
变焦镜头常常根据光圈大小分为分为:
大三元:16-35mm f/2.8,24-70mm f/2.8,70-200mm f/2.8
小三元:16-35mm f/4,24-70mm f/4,70-200mm f/4
2.1.2 光圈:这里的光圈指的是最大光圈,也就是直接对应我们关心的虚化效果的程度。
2.2 相机相关参数
而对于相机来说,镜头的这两个参数是最为关键:
卡口:也就是可拆卸镜头接口的标准,例如:E口等。
画幅:由于不通画幅相机CMOS大小不一样,而镜头在投下的像大小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画幅挑选镜头,但是全画幅也可以自废武功变成半画幅的大小,从而使用半画幅镜头。
2.3 焦段与成像
说到长焦往往带来的感觉就是“压缩感”,或者短焦或者广角带来的“畸变感”,其实是透视程度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由于人眼在透视程度上和等效焦距50mm左右的镜头差不多,所以长焦和广角拍摄出的图片和我们日常看到的不一样,也就带来了视觉冲击。但是,透视效果在直接关系上只和与被摄物体的距离有关。而焦段与透视关系只有间接关系,让我们感觉焦段与透视程度有关系的原因其实是:这是在保持一个物体占画面大小的比例相同时,焦距越短,往往要站的更近所以导致短焦拍摄的画面透视程度更强。这也就是“希区柯克变焦”的基本原理。
最后
这些参数也远不像这里介绍的这么简单,是简单的正相关和负相关,这些只是为了在一开始能够更好地记住这些参数。摄影中,往往不是一些生硬的参数直接来左右你,更多的还是将众多参数与画面的变化直接形成联系,从而随心所欲的调节。
其实相机之所以有这么多参数,只是因为一种取舍与无奈,一种人类现有技术做不到能够把我们身边空间光线所有的信息都记录下来,因此给摄影师这么多参数来让摄影师去权衡:记录那些信息,去舍弃那些信息。但是正因为有了这些取舍,每个人取舍不同,才有了不同的影像。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能够记录下身边光线所有的信息,也许这些信息真的就会仅仅是一些一堆数据而已。摄影是做减法的艺术~